骨本.jpg

牛奶有益身體的神話,是因為牛奶裡富含對身體非常重要的礦物質「鈣」形成的。東方人的鈣攝取量較歐美人士少,因鈣不足所造成的骨質疏鬆症也在增加中,當然就順理成章地想多補充鈣質來維持骨本了。

不過,根據統計報告指出,鈣攝取量越高的國家,其國民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口比例也越高。以美國為例,美國女性平均一天攝取800~1000毫克的鈣,而其罹患骨質疏鬆症的病患卻反而比只攝取約三分之一量的東方女性多好幾倍。

南非的班圖族僅食用傳統的植物性食物,並沒有食用牛乳及乳製品,所以一天中鈣的攝取量只有250~440毫克,加上每位女性的平均生產次收為七~八次,以 一般的標準,她們被認為是屬於超過五十歲以上即進入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然而,骨質疏鬆症在當地卻屬罕見疾病,即使七十歲以上的女性,其骨質密度還是相 當高。新加坡也是鈣質平均攝取不到美國人三分之一的量,但骨折率卻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

為何會產生如此結果呢?這是因為「與其說是攝取不足,不如說是飲食習慣造成鈣質流失」。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們,其主要鈣質來源為綠黃色蔬菜或海藻類、芝麻等,而所謂的高鈣群食物源,則是指肉類、牛乳等含高脂肪及蛋白質的食物。高熱量飲食不 只是肥胖的主因,也是造成骨骼中的鈣及鎂容易流失的原因。要打造強健的骨質,光補充鈣是不夠的,也需要同時攝取「鎂」才行。鎂是骨骼生成過程中不可欠缺的 重要動力。

骨骼中除鈣以外,還儲存著磷、鎂、鉬等多種礦物質,當身體中的礦物質不足時,為了不使組織及內臟器官的機能失調,骨骼便成了補充礦物質最主要的來源。

骨骼裡的鎂含量裡雖只有鈣的六十分之一而已,但若持續缺乏再多的鈣也是亡羊補牢,根本無法打造強健骨質。

針對如何強化骨質的問題,到底應偏重於鈣或鎂呢?依現代營養學的觀點,鎂的補充才是應該重視的問題。

鎂的攝取源在農耕型飲食生活中的蔬菜、種子、豆類裡含量豐富,而歐美型飲食的食材則很少。更糟的是,脂肪及蛋白質過多還會促使鎂從尿液中排出去,也就更容易造成鎂的雙重缺乏。由此可知,這是攝取高鈣地區反而越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上資料摘自《來自身體的24個警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cheer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